top of page
護士表格

​音樂治療

24小時專業護理服務

長者社區服務券

社會福利署認可服務單位

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(社區券)

女人戴著耳機放鬆
兒�童治療師

什麼是音樂治療

音樂治療是由註冊音樂治療師運用的臨床介入方法,透過即興演奏、歌曲創作、音樂聆聽等結構化音樂體驗,協助患者改善情緒、認知及社交功能。以非語言溝通為核心,為自閉症、過動症等特殊需求者建立情感表達管道,促進心靈療癒與行為調適。

服務內容

✅ 臨床評估與方案設計

  • 功能性行為分析:透過音樂互動觀察情緒觸發點與應對模式

  • 個別化治療目標設定:針對口語/非口語能力分級制定介入策略

  • 跨專業協作整合:結合心理師、職能治療師報告制定聯合方案

✅ 神經發展障礙介入

  • 自閉症社交溝通訓練:

    • 雙人樂器合奏培養輪流互動能力

    • 情緒辨識歌曲教學(透過歌詞配對表情)

  • 過動症專注力提升:

    • 節奏同步遊戲強化衝動控制

    • 結構化音樂提示建立任務轉換儀式

✅ 情緒調節技術

  • 音樂引導想像療法(GIM):運用特定曲目引導情緒釋放

  • 創傷後壓力調適:安全環境下的打擊樂宣泄練習

  • 焦慮管理音頻方案:定制生物反饋音樂(調節呼吸/心率變異性)

✅ 認知功能促進

  • 記憶強化訓練:個人生命史歌曲創作(懷緬治療應用)

  • 執行功能激活:多步驟樂器合奏序列(如:先搖沙鈴→後擊鼓)

  • 感官整合刺激:多質感樂器(震動墊、風鈴管)調節感覺閾值

✅ 社會參與重建

  • 團體即興工作坊:非語言協作培養同理心

  • 親子互動賦能:雙代音樂遊戲強化依附關係

  • 社區融合準備:模擬公共場合音樂表演情境

服務特點

✅ 循證介入技術

  • 採用Nordoff-Robbins創造性音樂治療、神經音樂治療(NMT)等實證派系

✅ 跨領域專業團隊

  • 香港註冊音樂治療師主理,具心理學/特殊教育雙重背景

✅ 科技融合療程

  • 運用MIDI適應樂器(眼控發聲裝置、壓力感應鼓)服務肢體受限者

✅ 全場景服務模式

  • 中心/學校/家居/院舍四維介入,重要場景嵌入治療元素

✅ 成效量化追蹤

  • 採用APMT評估量表(亞洲版音樂治療進程表)客觀記錄行為變化

服務對象​​

  • 神經多樣性族群(自閉症譜系、過度活躍症(ADHD)、發展遲緩兒童)

  • 心理情緒需求者(創傷後壓力症、焦慮症、抑鬱傾向青少年)

  • 腦神經功能損傷者(中風後失語症、腦創傷認知障礙、失智症長者)

  • 特殊醫療需求者(兒童癌症治療壓力調適、安寧療護心靈支持)

常見問題

Q: 患者需要具備音樂基礎嗎?
A: 完全不需要!治療師依患者能力選用簡易樂器(如海浪鼓、音磚),重點在「體驗過程」而非演奏技巧。

Q: 治療通常多久見效?
A: 基礎溝通行為(如眼神接觸、輪流回應)約8-12次可見改善;複雜社交技能需6個月以上系統訓練。

Q: 家長如何配合治療?
A: 治療師將提供「居家音樂工具包」:

  • 情緒安撫專屬歌單

  • 晨間喚醒節奏儀式

  • 衝突緩和音樂暗號

Q: 與普通音樂課程有何區別?
A: 音樂治療是註冊醫療行為:

  1. 具臨床評估與進度報告

  2. 針對病理目標設計介入

  3. 治療師需受500小時以上臨床督導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