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什麼是職業治療服務?
職業治療專注於提升患者執行「生活職能」的能力,透過環境調適、輔具應用及功能性訓練,幫助發展障礙、神經損傷或身體機能退化人士重建生活自理、工作及社交參與能力。註冊職業治療師會根據臨床評估制定個人化復康方案,促進患者重拾生活主導權。
服務內容
✅ 認知功能重建
-
腦退化症訓練:記憶策略訓練、現實導向療法、懷緬治療
-
專注力提升:針對過度活躍症(ADHD)的感官整合訓練
-
執行功能訓練:規劃複雜任務能力(如烹飪流程、金錢管理)
✅ 神經損傷復康
-
中風後功能評估:上肢功能、吞嚥能力、感知覺檢測
-
日常生活再訓練:穿衣、進食、沐浴等自理技巧重建
-
半側忽略症干預:視覺掃描訓練與環境代償策略
✅ 發展障礙支援
-
自閉症行為訓練:社交情境模擬、情緒辨識指導
-
感覺統合治療:調節感覺過敏/遲鈍問題(適用觸覺防禦、前庭覺失調)
-
結構化環境設計:建立可預測的生活常規與視覺提示
✅ 職能生活適應
-
輔具評估與訓練:穿衣桿、防顫餐具、省力工具應用指導
-
家居改造建議:安全動線規劃、扶手安裝位置評估
-
工作能力強化:職務再設計、體能節省技巧(適用肌肉勞損者)
✅ 痛症管理方案
-
腰背痛功能訓練:符合人體工學的搬運姿勢、核心肌群激活
-
肌腱炎適應策略:關節保護原則、活動調配技巧
-
疲勞管理計畫:能量節約技術與作息平衡指導
服務特點
✅ 跨領域專業團隊
-
由香港職業治療師委員會註冊治療師主理,結合神經科學、心理學及環境設計專業
✅ 實證為本介入
-
採用國際認可評估工具(如COPM、AMPS),量化功能進步指標
✅ 全場景支援
診所/家居/學校/職場四維度介入,提供真實環境訓練
✅ 以人為本設計
依據患者價值觀設定復康目標(例如:「獨立為孫子沖奶」)
✅ 科技融合治療
運用VR情境模擬、智能輔具等科技提升訓練成效
服務對象
-
發展階段需求者(自閉症譜系、過度活躍症、學習障礙兒童及青少年)
-
神經功能損傷者(中風、腦創傷、脊髓損傷、柏金遜症患者)
-
身體機能挑戰者(關節炎患者、肌腱勞損者、長期痛症人士)
-
高齡功能退化者(認知障礙症長者、肌少症患者、平衡功能衰退人士)
常見問題
Q: 職業治療與物理治療有何不同?
A: 物理治療聚焦「身體功能恢復」(如關節活動度、肌力),職業治療著重「重建生活參與能力」(如自理、工作、育兒等實際職能)。
Q: 兒童治療需要家長參與嗎?
A: 必要!治療師會指導家長居家訓練技巧,並提供幼兒園/學校協作建議,確保介入效果延續。
Q: 家居改造費用能否資助?
A: 本機構提供社署「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」及關愛基金申請諮詢,協助減輕經濟負擔。
Q: 治療需持續多久才見效?
A: 急性中風患者約需3-6個月密集訓練;慢性痛症管理則需長期策略調整,通常4-8週可見功能適應改善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