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王冊

在疫情蔓延時,如何減少自己過度的焦慮?

擔憂是正常的,也是必要的。但什麼是過度、不必要的擔心?要如何去判斷、整頓呢?


積極心理學家會提醒:「不要無止盡擴大你的擔憂,當你的擔憂轉變成一種身心的焦慮症狀時,你就需要重新思考,這個擔憂會不會太過了?」

面對傳染病爆發時期,我們需要有所警戒,但焦慮過頭反而會削弱我們的免疫系統,得不償失。所以,在非常時期,我們到底該如何調節心情?


首先,要節制地吸收資訊、理性判斷新聞的正確性。

心理學家丹尼爾.康納曼(Daniel Kahneman)和阿摩司.特沃斯基(Amos Tversky)發現人類大腦會產生「思考偏誤」,因為大腦會運用各種心理捷徑、仰賴過往經驗快速做出判斷,藉此減少能量消耗。比方說:可得性捷思(Availability Heuristic),就點出「越容易想到、腦內可取得強度越高的情境(最近才發生、或是很常看見、讓人印象深刻),人們就會認為這件事發生的機率很高。」


舉例來說,這陣子大家密切關注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、死亡人數。但你知道嗎?同時期爆發的流感致死人數,遠高過於新型冠狀病毒。即便流感致死率高,但在大家心中更恐懼的仍是新型冠狀病毒。因為,手機滑個兩下就會看見一堆相關新聞。我們也就更傾向在腦內把疫情想得更加恐怖、在腦內上演像是《全境擴散》、《屍速列車》這類的災難電影。


面對未知,無限擴大的想像,其實於事無補。而瞭解「可得性捷思」可能導致的思考偏誤,不代表我們就不需警戒。只是我們要保持理性,收斂過多的擔憂,做出必要、謹慎的防範來應對。(同場加映:「這場疫情是人心的催化劑」心理學:真正傷害人的,是無能為力的焦慮)


在事情一波又一波接著來的時刻,我們總有些時候感覺自己像是毫無抵抗的力量一樣、無力地拽入時代的漩渦中。但在這樣的紛亂中,我們更要安撫內心的焦慮。

平靜的心才能帶我們走的長遠,過度焦躁的心僅僅會讓我們自己絆住自己。

找到內在的平靜,才能由內而外長出力量,為自己扎根、在一片洪流中踩穩自己的腳步、用合適的步調前進。



資料來源 : womany.net

10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